(不過這也難怪,畢竟身心靈牽涉到脈輪系統和解讀;脈輪的概念始於印度)
49
選到這組的朋友,獲得恩典的方式是「動起來、去寫你的故事」。
最近對世俗物質或功名比較容易有緊迫感;無論是在拚考試、想要求個好成績的,還是想要財務自由、經濟獨立,希望能夠給自己和家人更多保障、甚至是你們的願望,需要透過身體層面來實踐(比如求子)。緊張、焦慮而來的匱乏感可能反而讓你們止步不前,很難面對自己、或是覺得被卡住(卡住這一點,也可以觀察身體某些部位是不是有氣結或腫)。
其實,會操心是人之常情:畢竟生活在物質世界、加上疫情也影響了很多人的生計和產業;不過也要注意,自己會不會被這些煩心事和壓力給綁住了:這種「被綁住」,也有可能讓我們的身體感到沉重、甚至就算知道該要起身努力或多做點什麼,卻覺得不夠有把握和力氣。
為了使輝煌的未來到來,慾望必須綻放為熱情:意思是你們會發的、會發達的;前提是先讓前述的焦慮和沉重的現實顧慮轉變為動機和熱情、得做點什麼才行。
你們有想要達成的目標、有喜歡的/想要做的事,那麼希望是在把身體照顧好的前提下開始行動了。只要你們真心想要拚、也樂於其中(有些人則是靠團隊力量提振士氣),要看到成功綻放以及發光是指日可待。
感覺宇宙在催促著你們、也不曉得是否因為年底將近;這組的朋友可以加緊腳步了(不然就是平時做運動或瑜珈,讓身體醒過來),但所謂的行動絕對不是衝衝衝、然後一下就累死自己、後繼無力的那種,更應該是替自己在短期內制定一定的行程和規劃,然後一一達成、付諸嘗試;在你們提升和前進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焦慮、恐懼,甚至是無力感:比如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好不好、做不做得來,或者到底做不做得到:然而這些只會讓你們分心、只會削減你們的鬥志和毅力,因此很重要的訊息是「專注致志」。
投入於事務和當下,當你忘了時間、也忘了飢餓和煩惱的時候就是在那個狀態上了(但是請不要廢寢忘食反而壞了身體)。
這組的朋友也有很多想法,只是可能你們也會覺得時間或體力不太夠用;假使真是如此,那不是趁早更好?狀態好的時候付諸行動、然後這裡的訊息很強烈的,是希望你們專心、專心、再專心,唯有如此你們才不會胡思亂想、反而忘了去創造豐盛(所以當你心有旁騖時就不夠專心了)。
也,即便想得精、算得細,或者有一些對於未知的不安和擔憂(辛苦了),這些更應該是「輔佐你們行動的次要」;因為身而為人、也身在物質世界,做出努力是無可避免的(先給出因,才能有果);否則假使想多做少、或者光只是想著/擔心著,時間很快就過了、到了、沒了。
然而有一點要補充:尤其對於「想要從事高風險的投資或需要付出較大成本的產業」來說,就會變成投資有賺有賠、執行之前還請詳閱網路上的資訊、評價,或合約才好;也尤其對於想要投入類似工作的人來說,首先要評估的是「你們有沒有時間和體力、有沒有辦法真的因為很有野心或熱情就把自己變成打不死的蟑螂」。如果沒有,你們還是會有其他可以努力的事情才對;因為訊息中有說到欲望必須綻放為熱情,這代表如果你們沒有很喜歡/不是很肯定,那就不要輕易嘗試會讓自己生活產生過大動盪和消耗的副業或投資。
46
這組的朋友獲得恩典的方式,是「創造自己的信念、拿回你的主導權,隨之而來的會是覺醒」
(但反過來說,覺醒也可以先發生在你們身上,從而讓你們創造信念和拿回主導權):把你們當成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也把你們的信念實踐在生活中。
除了跟隨使命感前行以外、你們的意念也有著強大的顯化能力 (也可以說這組的朋友是很強大的,但也要避免總在停滯和勞累兩個極端中擺盪):有些人會把這段話解釋成吸引力法則、有些人會說是保持著正念和善念來看待自己和你們的世界。
然而,這些都不代表你們應該要耽溺在幻想或幻象當中、反而每天疑神疑鬼,或是讓自己變得很多慮、很猜忌、甚至神神叨叨,深怕一個念頭或一個小動作就會讓自己墜入萬丈深淵。
「創造屬於你的神」這句話,並不是在說必須去創辦一個宗教、還是無中生有的幻想出一個不存在的存在;也不是在說你們就應該要無法無天、而是去看看自己身上的好,看看你一路走來已經創造了這麼多閱歷和成果:無論你認為自己曾經多麼不堪、或此刻是否因為某些原因顯得不值得。
每個人都可以選、你們也可以:假使要選,希望你們能選擇「愛」;有時候,人會因為想讓自己成為怎樣的存在、或者反過來說是不想讓自己變成怎樣的人,就常常恐嚇自己、甚至接受他人的某個意識形態的恐嚇。某些狀況當中或許有它的效果、但更多的罪惡感不會是你們在創造以及獲得恩典時所需要的;如果可以選擇你們的信念和信仰、請選擇愛。
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也為了能夠先發自內心的感受到快樂以及生命的喜悅,我們可以用寬容和慈悲讓自己變的更強大、也讓自己養成更好的習慣、往更好的地方前進。
或許有的人會說:「這是否算是對自己太好、還是過度天真,得過且過」,其實不是的;主要是當我們有理想、也希望獲得恩典和救贖時,「愛」的本質就能成為你們的正念以及善,來引導這組的朋友。
也為了讓我們能夠享受生命,除了疼愛自己以外(但不是自私)、也可以去愛一個人(你的親人或朋友)、去愛一個目標、愛一份工作。因為有愛,你只會單純把注意力放該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此一來你就創造了一個神:這個人就是你。
你將成為自己的信仰、將不會再感到無所依歸、甚至需要到處求神問卜,遲遲無法從一個弱勢或受害的存在中超脫出來。有些的你們或許不認為自己有那麼好、不認為自己有那種資格,所以也不會認為你們身上有神性或聖潔;然而我們都是造物主的孩子、都是神的孩子(這裡的神沒有宗教限制),我們身上都帶有恩典和奇蹟,只是有沒有辦法或機會自由自在地去創造這一塊而已。
請相信自己:當你知道是非對錯、當你知道做什麼是正確時就去發揚它;從自己開始,喚醒你的靈魂和神性、你將被引領。
43
這組的朋友,獲得恩典的方式是「找回自己」。
你是誰?你現在在哪裡?你能夠把意識和專注回歸到這一分和這一秒嗎?
每個人身上都背負、扮演著很多角色:工作時是別人的老闆或員工、回家時是別人的孩子或父母。
每當這些角色對你的自我認知產生衝突的時候,你就會越來越覺得辛苦、也會越來越覺得自己好像被拉扯得分崩離析;有些人會在你們身邊指手畫腳的、但真正在過日子的還是我們自己(他們既無法替你承擔什麼、也不會真的傷害到你);更棘手的時候,有些朋友也可能會覺得你總是因為別人的事忙的不可開交、已經忘記自己真正的感受和心情了(這不代表你們沒有心情,事實上很大一部分朋友應該會很鮮明,只是這些感受和情緒不一定是你們的)。
或許,有時你因為身為某個角色,在那個處境當中有該做的事、該說的話(或者有著不想說的話或不想做的事),但你打從心底抗拒或排斥、覺得這不是真正的你、沒有好好留時間和餘地給自己。
我們身在群體之中,既熱鬧、又孤獨:想要走開、卻沒辦法獨活;想要融入、卻又發覺自己是那麼不一樣或矛盾。
這些分裂或感受都只是一時的、情緒也是:縱使有千千萬萬個為什麼或指責也好、要求也罷,其實回歸到本質上這些都是你、也都是你與自己的對話和投射。
每個角色都是、每個願意與否也都是;雖然我們很難在當孩子的時候說我們不想去照顧父母、很難在當父母的時候不去要求孩子、很難在當員工的時候忤逆上司或老闆,相反的、有時卻在不同情境之,不容易用你預設的立場甚至是真我來如願發揮。說不定有時還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虛假或很壓抑。然而這些都是我們、也都沒關係。
每個父親/兒子/員工/老闆等等等等的,大家都有自己的風格:世界上也不可能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人、那麼是不是可以稍微放下一些控制或被控制的心情,接納自己最真實的樣貌。
也可以說,同樣都是做人子女的,每個人表現關心或叛逆的方式也不可能都一樣、因此這之間是否真的有這麼多是非對錯,答案應該已經很清楚了。
沒有誰該如何、又不該如何,只要給彼此多一點時間互相了解就沒事了(甚至若你認為這點很難,那只要沒有做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你自己懂就行了);這組的朋友也可以多花點時間在自己身上,因為當你們真正接納自我、並且了解自己的時候,內在甚至身邊就不會再有這麼多聲音或質疑、你將不會再活在別人的嘴裡。
當你在某個片刻回過神的時候你會發現腦袋裡非常安靜、身邊也不再有紛紛擾擾。
希望你們累了的時候就回到自己的身體裡,好好睡一覺最好:把所有抽離的意識都召喚回來、回歸到安寧的片刻,也回歸到你的單獨上;睡覺能讓你們暫時忘卻世間上所有是非對錯、該與不該,也會覺得這組的朋友真的需要好好休息一下。
行有餘力的朋友們則可以來個小旅行:自己一個人會很好、因為這能讓你們暫時放下所有角色,只和自己在一起、也更能夠享受一下生活的單純,即使身在人群中也還是能遠離心靈的喧囂。
(補充:這組的朋友,某方面的人生課題會與孩子有關;或許是工作與孩子有關,或許是家裡的孩子或自己的內在小孩)
45
這組的朋友獲得恩典的方式,是想「怎樣收穫就先怎樣栽、也跟自己建立新的關係」。
首先,可以檢視你與自己的關係:是常常對自己過於嚴苛、不講情面,還是因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你們放棄了對生命和自我的希望,轉而冷漠、無感、麻木的過著每一天。
與此同時,當我們用上述其中一種態度看待自己的時候,說不定也會發現這個世界、甚至是我們遇到的人都變成是那樣:若不是常常跟我們過不去、就是顯得很消極/疏離。
然而,這並不是在合理化你們身邊有類似特質的人、因為反過來說,就算有時候當我們很積極想要解決問題、想要把事做好,也不排除會遇到完全相反的、會和我們產生衝突或矛盾的人。
尤其是這種狀況下,也或許基於某種需要和必要性、我們就得把這些人看待成神明。
這句話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因為他們的存在或特質往往與我們認知中的神/值得被尊重、崇敬的那種存在相差太遠了;然而應該是說,你們可以把這些情境或是人當成是逆境菩薩:這組的朋友在遇到困局的時候可以豪不畏懼、相信你們也可以憑藉著正念最終得到正向的回應、在錯誤中的修正、也可以得到比現況更好的結果。
並不是產生矛盾或衝突,就代表所有事情都是不對、不好的,也不代表這些人、這些事完全沒有價值去吸取經驗,而是從是非當中去蕪存菁、同時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有自我;這樣一來,憤怒或恐懼就將不再屬於你、也不會再次輕易的找上你。
說回到一開始提到的「自我檢視」:這組的朋友也可以特別照顧自己的身體,尤其是根基的身體部位(比如腿腳到下腹部)。
去平衡你的需求和情緒、去平衡你的悵然若失或是怒氣,你在生活、家庭、或工作中都會因此獲得更積極且樂觀的反饋和成果;一開始說「怎樣收穫就先怎樣栽」,代表著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覺察:你對自己(或家人)的態度是怎樣的、要注意宇宙是否也同樣的回應你。
舉一些人的例子來說,會覺得感情不順的可能原因,是比如從年輕時就對父母很不耐煩、將來遇到的情感對象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的互動或相處以後這樣對待你;比如從年輕時就對父母事不關己、將來遇到的情感對象也可能讓你覺得好像很輕易就可以對你別過頭,甚至毫無眷戀。假使真是如此,原生家庭是可以檢視的其中一個課題、但已經是成年人的話,自己的人生還是得由自己來解來找答案才行。
無論對生命有倦怠、無力感,還是無止盡的擔憂,你們都還是可以改變的:假使想要更換你的農作物、現在為時還不晚。重新澆灌你的心性、思想,和觀念,你們不必活在徒勞或恐懼中、你們會因為抱持寬容和積極的特質,得以創造生命的新實像。
宇宙或神,也將會根據類似的特質來顯現恩典在你身上(你或身邊的人都會因此獲益和幸福)。
32
這組朋友獲得恩典的方式,是「保持正確的意圖和目的性」:做好自己、也做自己。
這組是我最後書寫的選項,寫到這邊才發現某些訊息與選項46很類似、因此選到這組的朋友也可以參考46選項,但我下方依然會給出其他解釋。
有時候我們會質疑:為什麼明明已經很努力了、運氣還是沒有站在我這邊;為什麼我做了這麼多、別人還是過的比我還要輕鬆/還要成功。
假使有類似的疑惑,或許可以檢視看看是抱著怎樣的心態來努力、驅動你們前進的目的和心態是什麼:是付出而的是為了想要得到別人的讚賞、掌聲,或是什麼好處和報償/看別人做的這麼好、想要把他們比下去(因為某些人某些是希望一雪前恥)/還是擔心只要不怎樣做、不去做那些努力,自己就會被淹沒在生存和競爭的洪流當中。類似的心情會對你們很傷,因為所有的用力和努力都好像不是真的為了自己、有意無意的也好像是活在別人的眼裡。
有時候,也比如是雖然做著自己想要的事或喜歡的事、卻還是很容易左顧右盼:一看到別人好像很風光、很有聲量,就開始自卑、擔心自己一切都是徒勞、擔心別人會認為我們做得不夠好、比不上誰。這樣的努力不會帶來快樂、更不會有成就感;所有的一切都是被追著跑、但是又好像永遠都追不上。如此一來也很可惜,像是浪費了你們的才能和天賦。
無論你們在做什麼、都可以盡量去感受其中的樂趣;從容也是你們需要的(但從容並不是隨便)。如果正在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或事業、那就放下所有比較心或競爭意識來做自己就好。
這組的朋友們,尤其在發自內心感到滿足以及喜悅的時候,是不可能不被看見的;然而或許有些的你們苦於卡在不上不下的處境和心情中、遲遲都沒辦法調整過來、沒辦法調整到最初的狀態或恢復熱情。
那麼,可以專注在服務上:有些的你們因為從事的行業,會覺得長久下來都是在為了別人、自己卻很耗竭或是吃力不討好(所以想多為自己打算或爭取點什麼);有些的你們,則因為前述種種而無法寬心面對自己。所謂的「服務」無論是對哪種狀況的朋友來說,都可以優先從「服務自己開始」:服務你的工作,因為它能夠讓別人更幸福快樂、能夠造就每個人更美好的生活和社會更美好的一面(這樣一來恩典也會回到你身上,因為地球是圓的;你把自己做好,也是在在讓自己提升、讓自己獲得成就)。
也可以說是把你所有的意圖、固執、我執等等,都放在讓自己精益求精、擇善固執上;遇到的每個挑戰都只會讓你更加茁壯也更有實力。有時面對一些恐懼會是必要的,但在那之後你會更厲害、主要是能協助到更多人(然後這些又會回到你身上,所以你不會只是為了別人)、而是用這種轉念來為自己做事)。如此一來,還需要擔心被別人認同與否的問題嗎?
也比如面對你身邊所有人事物的時候,都先從照顧自己開始(因為試圖照顧好自己能量才會轉正):剛剛提到的轉念也可以說是換位、換個角度來思考;抱持著善心與關懷、只要想著如何把眼下的這一件事情盡量做到圓滿就好,其他的交給上天。善意以及受服務驅使的意圖自然而然就會成就你,所以有時候也可以把自己放下:這樣的態度並不會掩蓋你身上的光芒、也不會讓你感到匱乏或對自己有所虧欠,反而會讓你有更厲害的發揮、也更能獲得力量。有力量了,往往做什麼都無往不利;也往往即使不做過多刻意的努力,都還是能夠讓我們不費吹灰之力的前行、過關。
補充:前面提到盡量避免把意圖放在「為了要得到些什麼的刻意」,但不是鼓勵這組的朋友完全無條件、毫無理由或分際的付出。
該給的就給、該拿的就拿,別讓自己太卑微、太辛苦,最後失去了服務自己和生命的動力。此外,「即使不做過多刻意的努力...」這句話,絕對不是鼓勵大家擺爛或真的什麼都不做,而是某處提到的「從容」。
那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高度;放~輕~鬆~~~